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解析“I”,“YOU”之迷(1 / 2)



北山猛邦在《“断头台城”杀人事件》一书中,在全文中埋下了一个极难察觉的叙述性诡计。由于手法新颖,导致有欠公平,且读者追溯前文时仍会感到难以理解。因此,笔者参考了大量推理粉丝的评论资料,试着对叙述性诡计做一个全面的解析,以帮大家理清思路。



本书虽不以猜测凶手为卖点,但最后揭晓的罪犯仍让人大吃一惊。头部为“蓝”(日语发音“I”),头部以下为“悠”(日语发音为“YOU”)。如此凶手,在“断头台城”这一背景的映衬下,既显得诡异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贴切感。然而纵观全书,曾出现过数次“蓝”、“悠”同时在场的情景,不仅读者误以为“蓝”、“悠”为两人,连文中的侦探也受到了同样的误导。作者在行文时遵守了怎样的原则,才使得“一人二角”的诡计得以成立呢?这篇解读将试着帮这一点理解。



同样是被误导,不同的是,读者是因为叙述性诡计,而侦探是由于凶手设下的陷阱。回顾最初相遇的场合:



“你是……”赖科问道。



“我是阿蓝。”



是那个“王”。



道桐蓝的眼睛仿佛是清澈的湖面,



(中略)



“道桐悠小姐也在吗?”



“在呀。”道桐蓝说着,侧头向暗处一望。而道桐悠则轻轻举了举手。



(中略)



道桐悠没有理会赖科和幕边,快速翻着手上的书。



(中略)



“名字……”道桐悠停下翻书的手指,轻轻抚摸着手上眼镜的框架。



房间被一片沉默笼罩。



“名字有意义吗?”道桐蓝满脸忧郁地说。



以上,读者就是被屡屡出现的“道桐悠”这一名字的行动所误导。从最初登场开始,作者在描写道桐悠、道桐蓝时便遵循两大原则:1、描述头部及动作时使用“道桐蓝”这一称谓,例如眼睛的描写、说话时的主语;描写头部以下及动作时使用“道桐悠”,如四肢和躯体的活动等。2、叙述言行举止时,严格遵守原则一,并不使用文中人物视角。



或许有读者抱怨:我们哪会知道啊……其实当真相揭晓后,作者便立即给了读者一个重大提示:



道桐蓝说话的同时,道桐悠慢慢给她戴上的眼镜。



说话是头部的动作,因此使用“道桐蓝”;戴上眼镜是肢体动作,因此使用“道桐悠”。一个人给自己戴上眼镜,却使用两个人名,这足以说明了叙述并没有遵循书中人物视角,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。



明白这一点后,再去读文中的话便不会感到困惑,同时,也能发现不同的效果。



来看以下节选:



赖科先生。”是道桐蓝。道桐蓝那笑意轻浮的脸庞,比昨夜昏暗灯光下所见到的更显俊俏、温柔。



“王”……和“看守”!



道桐悠坐在沙发上,那穿着黑色紧身裤袜的瘦长双腿,仿佛描画着奇怪的几何图形一样,大大咧咧跷在一起。



“早上好!”赖科向道桐蓝打了个招呼,“我正准备到你那里去呢。”



“你还记着昨晚的话?太好了!”道桐蓝有些兴奋,“所谓约定,就是能让明天更加快乐的东西。欢迎你的光临,我是带你去见‘猎头玩偶’的向导,请多关照。神秘的玩偶正在黑暗的森林里?着你呢。”



“森林?”



“只是打个比方,别介意嘛。那好,我们走吧。”



“道桐悠小姐呢?”



“阿悠也去。”道桐蓝答道。



道桐悠把手上的咖啡杯往玻璃桌上一撂,站起身来,没塞进裙内的白色上衣和灰色的百褶裙一同晃动连连。



“不用等等她吗?”赖科问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