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93节(1 / 2)





  头顶原本璀璨一片的星空如今已经黯淡无光,天边晨曦微微跃出一线,裴元鸿仰着头痴迷的看了半晌,再转头去看人的时候,山路上已经连沐青霖的影子都看不见了。

  ……罢了。

  裴元鸿合了眼,酒意醺然之中,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。

  斗转星移,时移世易,裴元鸿始终没有正式出家,但随着他在中原大地上走走停停,竟渐渐也不知从谁人口中传出了个清玄散人的名号来。

  初期听闻这个名号的时候裴元鸿还会解释一番,自己并非出家人,不过是学了几分皮毛罢了,而随着沐青霖传他的那些东西被他日渐修习得愈发高深精妙,他的解释便就不再管用,裴元鸿索性不再辩解,算是默认了这个清玄散人的道家称号。

  尽管他最终也没有正经拜过师,但他并不否认自己是师承沐青霖的传授,所以灵犀观每三年一度的罗天大醮的时候便会邀他赴会,一来二去的,竟也算是挂名在了灵犀观做了一名散修。

  后来云游之时,因缘际会拣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小乞儿,取名无韵,收养在身边做了一名小道童。

  然而任凭他踏过了无数山河,甚至去到过海外国度,沐青霖就如同消失了一般,再也没有任何蛛丝马迹,时间愈久,裴元鸿倒是彻底淡然了下来,如今对于他而言,走过的各处风情迥异的地区和国度已经成了更为有趣的事,一次偶然,他启程时将大半本未完的行程杂记遗落在客栈中,恰巧客栈掌柜识得字,乍一翻阅便如获至宝,很快,清玄散人的游记便风靡了大江南北,尽管只是半本,也依然成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。

  而真正让清玄散人这个名号彻底传遍神州大地的,是承平十四年间,裴元鸿恰巧身在蜀中,夜半时分毫不客气的敲响了当地知府门前的鸣冤鼓,等把知府敲得升了堂,裴元鸿一语惊人,言称十日之内此地将有地动,异常强硬的要求知府马上知会百姓组织疏散撤离。

  知府被他一语惊得呆在当场,刚想问个仔细,裴元鸿已是转身就走,差役竟没能拦住。

  而在此后,裴元鸿又分别前往了另两座蜀地的城池,一模一样的手笔和套路,言之凿凿地动将至,务令百姓撤离。

  最少三座大城要疏散百姓尽数撤离,这可不是小事,何况只是一个游方道人口中之言,知府顿时没了主意,有心当做谣言,却又怕这位名声不低的清玄散人是真有什么本领可以预知灾祸,可万一他疏散了人,回头却真只是谣言又如何?

  抓瞎了许久,知府咬牙写了折子,八百里加急送往帝京。

  此时太子段泽之已经继位,收到这不同寻常的八百里加急之后颇为诧异,当即就召见了皇叔和靖王世子,几人商议之后做出了批复,勒令当地官员疏散百姓。

  蜀中距离帝京路途遥远,一来一回,纵然是八百里加急,也依然足足耗时了八天,等到当地官员收到之后,所余已经不足两日的时光。

  有了圣上亲笔朱批,知府终于有了胆量,两日的不眠不休之后,终于不管是劝离还是驱赶,总算是让三座大城撤走成了空城。

  这些年大夏正值盛世,三座城垣中百姓加起来约有四十余万,在空旷田野里黑压压一片,等着看这一场天灾到底会不会如期而至。

  这一等,就又是两日的时光。

  此时旷野之上早就人心浮动,不少人都在大骂妖道害人,甚至有那等按捺不住的,已经在收拾包袱准备回转家中,还是多亏了几位知府勒令公差极力镇压,这才没有让百姓回城。

  而就在第三日的深夜,地动终于开始了。

  这是近百年来规模最为强劲的一次灾害。

  甚至有不少人说当时伴随地动一同出现的,还有巨大的闪光和如同巨兽咆哮般的震耳轰鸣。

  这一场耸人听闻的灾变,却因为事先疏散及时而没有造成巨大的伤亡。

  至于房倒屋塌,再建便是,人,才是最重要的。

  而清玄散人更是由此一跃成为了活人无数的在世仙君,虽然裴元鸿自己对于仙君这样的称谓嗤之以鼻,但那些因他才逃脱了性命的百姓自发的募集钱财,就在蜀中给他建起了一座道观。

  道观是有了,但裴元鸿却很少去,依旧是在各处云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