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5节(2 / 2)


  外头的阿杏已经来催了两遍,再不出门恐要迟了,崔世君松开老姑姑的手,说道:“老姑姑,我先去了,晚上等我回来一起吃元宵。”

  “去吧,路上当心。”崔老姑姑目送她,走到门口的崔世君回头,望了一眼坐在床上的老人,轻轻扬起嘴唇,只要有老姑姑在一日,心里似乎就有十足的底气。

  第86章

  元宵节来清华观烧香祈福的人不少, 虽说离长安城有些路程, 只因先皇曾在此处清修,因此每逢初一十五, 山下便会聚起庙会, 今日恰逢元宵节, 祈福的香客上到达官贵人,下到庶民百姓, 都来了不少。

  崔世君上山后, 先到正殿敬香, 守着香火的小道童看到她,先上前问了一声好,崔世君问道:“你师父呢?”

  小道童说道:“武平候夫人来上香,师父在配殿同她说话, 我这便去请他?”

  崔世君连忙喊住他, 那武平候夫人她也认得,要是知道她来清华观了, 少不得要过去请安, 是以崔世君说道:“你师父既然有客, 我就不打搅他了,你代我向他问好。”

  小道童见此, 止住脚步, 四下无人, 崔世君把小道童叫到跟前, 问道:“我向你打听一件事, 老侯爷在观里这些时日,候府可有打发人上山?”

  “怎么没有?”这小道童日日在前殿看守香火,再没人比他清楚了,他道:“去年腊月,宁国候来了两回,说是接他回府过年,可是老侯爷没见他。”

  想了一下,小道童又道:“不过,候府打发下人来送的各项年礼,老侯爷倒都一一收下了。”

  崔世君听完,沉思片刻,对小道童道了一声谢,便带着阿杏去找霍云。

  宁国老侯爷住的院子离正殿另有一段距离,崔世君来过几次,并不需观里的道童带路,她和阿杏到时,只见院门半合,一只麻色的野猫卧在门口晒日头,它看到她主仆二人,只眯起眼睛冷冷看了两眼,随后又兀自闭目养神。

  阿杏好奇说道:“如何也不见有人守在门口。”

  宁国老侯爷不比观里的出家人,即便是在清华观清修,吃穿用度皆是侯府所出,身边也不缺人伺候,断不会连看门传话的人也没有一个。

  阿杏上前轻轻扣门,稍时,院门被打开。

  开门的是霍云本人,他穿着一身灰色的道袍,头发挽成发髻,看到崔世君后,嘴角噙起一丝微笑,说道:“你来了。”

  崔世君微微点头,举起手里的猴儿灯,笑道:“福叔做的,送给老侯爷应景。”

  霍云欣然收下,这还是第一回 有人送他猴儿灯,他接过来后,仔细看了又看,说道:“不错,这猴儿灯做得滑稽有趣,我很喜欢。”

  说着,就命火华去挂在屋里,火华接过这盏造型浮夸的猴儿灯进屋,他左右看了看,不知该把灯挂在哪里才合适,只要是崔姑姑送的东西,在老侯爷眼里就没有不好的,他干脆直接把灯挂在书案前,老侯爷一抬头,就能看到。

  霍云引着崔世君进屋,顺口问道:“这年节过得如何?”

  “我很好,老侯爷你呢?”崔世君问道。

  霍云意兴索然,他道:“年年都是如此,倒没甚么新奇的事。”

  进了屋里,火华给崔世君上了茶水,自和阿杏守在门口听侯差遣,任他俩在里间闲话,崔世君坐下不久,说道:“我看老侯爷这院子里,像是少了几个人?”

  霍云放下手里的茶盅,不以为然的说道:“我嫌他们多嘴,一并赶回府里去了。”

  崔世君听了这话,想起才刚那小道童说宁国侯来接他下山回府,他连面也不见,猜到这其中必定有些缘故。

  “老侯爷,请恕我多嘴,府上新娶了侯夫人,老侯爷素来喜爱清静,不愿受人打扰也情有可原,只不过观里离京城不远,你老人家很该回府过年,哪怕过了节,再回到山上来呢。”

  门外的火华听着崔世君的劝告,后背起了一层冷汗,他悄悄朝着屋里看了一眼,崔姑姑神情平静,似乎根本不怕惹怒老侯爷,想到这里,他不禁有些钦佩崔姑姑,这世上也只有她敢跟老侯爷说这些话了。

  只是,她怕是不知道,老侯爷不肯回府,和她还有几分干系呢。

  果然,霍云冷哼一声,不满的说道:“我那好儿子,袭了爵位,娶了夫人,哪里还把我这父亲放在眼里,索性我离他们远远儿的,免得碍了他们的眼。”

  崔世君一笑,她耐着性子,看着霍云说道:“是不是,又在说负气话,老侯爷这话传到外面,这叫宁国侯和侯夫人该如何自处呢?”

  霍云已有几分厌烦,他冷声说道:“你成日叫我顾着这个的体面,顾着那个的体面,何曾问过我的意思呢,我一向无拘无束,难不成老了,倒要我将就起他们来了?”

  他脸上面无表情,语气带了几分生冷,火华和阿杏吓得面面相觑,刚才还好端端的,为何忽然就动起怒来了?

  接着,只听一声悠长的叹息,就听见崔世君的声音响起,“是我想差了,总怕外人说三道四,误以为老侯爷不近人情,却忘了老侯爷的脾性,本就和常人不一样。”

  她这话,让霍云瞬间怒气全消,他懒得和崔世君细说其中的详情,只道:“不提他们了,没得把我好好的心情给败坏了。”

  说着,给崔世君茶盅里添茶。

  崔世君适可而止,果断不再提这话,霍云问道:“我听火华说,你家老姑姑的身子不大好呢。”

  火华那日到崔宅,崔世君并未和他提起崔老姑姑的病情,想来他是跟崔家的下人打听的,崔世君摇着头,说道:“人老了,身子不比从前,老姑姑自打去年地动时摔伤腿,又受到惊吓,就一直病歪歪的,大夫来看过,只说要是能熬到天气暖和,恐怕还有好转的余地。”

  她和崔老姑姑感情深厚,算是她一手带大,这些年在衙门里当差,也是由崔老姑姑在身后指点,这些霍云素有听闻,他道:“生命有命,富贵在天,无须太过在意。”

  霍云长年在清华观修道,颇懂些周易八卦的命理,上回崔老姑姑过寿,他已觉出她老人家命火衰微,不像能有续命之象。

  这话说给崔世君听,只会让她徒增伤心,霍云自然闭口不提。

  崔世君笑了笑,她道:“老侯爷这话很是,说来,我家老姑姑古稀之龄,已算是高寿了,我们做子孙的,她活一日,我们尽寿一日,只求问心无愧。”

  霍云见她看得开,笑了笑,说道:“你能这么想,我也便能放心。”

  两人叙了半日话,无话不谈,火华听了半晌,心里七上八下,全没个安宁的时刻,老侯爷一时怒,一时喜,多亏崔姑姑在场,竟能把老侯爷哄得服服帖帖。

  不知不觉,已近中午,道观里有两个小道童抬着饭菜来了,火华隔着门传话,他道:“老侯爷,中饭来了。”

  “摆上来罢。”霍云说道。

  崔世君今日上山,不曾要观里留饭,那火华叫观里送饭,已将她的份例一同端来,这世间虽有礼教大防,霍云却叫火华不必另设一席,他邀崔世君同座,说道:“今日我做东,你且不必管那些男女规矩,我亲自把盏,请你尝尝我备的好酒。”

  清华观乃是道教清修之处,原本是不让饮酒的,崔世君心知他不善饮酒,想必是那日见她醉了一回酒,只当她好酒,所以特意为她备了酒,于是说道:“老侯爷以为我是那无酒不欢的人?我要不是为了应酬,平日也是滴酒不沾呢。”

  霍云横了她一眼,说道:“啰嗦,一点儿也不爽快,有酒你只管喝,哪来得这么多废话!”

  崔世君见此,也不再多言,径直坐在她的下首,霍云果然是个不拘小节,亲自给崔世君倒了一盅酒,说道:“这是我命火华在山下老农家里买来的青梅酒,今年新酿的,听说滋味不错,你也尝尝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