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4章(1 / 2)





  天禧寺位于金陵城南边, 历史悠久,数易其名,至今香火不断。

  年节时期每日都有不少香客来上香, 过了元宵人才少些,柳三娘便选在节后去天禧寺还愿。

  因着天禧寺不算远,柳三娘便携着盛景意步行前去,只带了立夏和另一个青衣小婢同行。

  天色晴好,四人边走边聊, 倒也不乏味,到了天禧寺, 柳三娘去了常去的偏殿,诚心诚意地跪在佛前点香。

  盛景意虽不信神佛,不过经历了两魂相融之事, 对鬼神便多了几分敬畏, 乖乖按着柳三娘的意思跪坐在旁边的蒲团上。

  柳三娘明显是个虔诚的信徒, 家伙很齐全,她一跪下,随行的青衣小婢便取出莲瓣鹊尾炉呈给她。

  盛景意还是头一次看见这个时代的礼佛用具, 不由仔细打量起来。

  这莲瓣鹊尾炉顾名思义, 炉身做成莲瓣形, 像朵半开的莲花。

  莲花这东西, 不知什么时候起逐渐沾了佛性, 许多与佛教有关的东西都与莲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  炉身左右还悬着两个同样做成莲形的香宝子, 是用来放香饼和香丸的地方。

  柳三娘打开香宝子的盖子,取出一块香饼放入炉中燃上, 手持炉柄合上眼念念有词地念起经文来。

  袅袅香烟自那莲瓣鹊尾炉中飘出, 使得殿内的气氛越发沉静庄严, 盛景意不好再胡思乱想,索性跟着闭上眼睛放空脑袋。

  不知是不是柳三娘自制的合香有安神效果,她不由自主地在满屋檀香之中打起盹来。

  等香饼烧完,柳三娘转头看向旁边正打瞌睡的盛景意,一时不知该气还是该笑。

  这小孩果然没有佛性。

  这样也好,寻常女孩儿不必太有佛性,七情六欲俱全才正常。

  柳三娘轻声把盛景意唤醒。

  盛景意迷迷糊糊地睁开眼,瞧见柳三娘已经上完香,马上打起精神说道:“三娘,还完愿了?”

  她以前行程排得很紧,练就了到哪都能睡着的基本功,别说跪坐着睡了,站着她也能睡得很香。

  “还完了。”柳三娘起身带她走出偏殿。盛景意难得来天禧寺一趟,柳三娘便领着她在寺中走走,算是认认地方,往后再来也知道往哪走。

  盛景意对佛寺兴趣不是很大,不过既然已经来了,她也不急着走,只不紧不慢地跟在柳三娘身边认路。

  两人在寺中绕了一圈,把佛殿认了一遍,很快行至一片禅房外。

  柳三娘给盛景意介绍道:“这是佛寺给外客准备的,大多是那些寒窗苦读的读书人,你自己来的话少往这边走。”

  盛景意点点头。

  这就是林老板招聘画扇人才的地方!

  时下佛道两家都昌盛得很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只要出家便算是“斩断尘缘”,不必再管赋税徭役之事,有时候水灾旱灾或者战事一来,便有不少人出家避祸。

  只要这些人的出家人身份在官府备了案,还能让佛寺增加一定份额的田地。

  同样的,这些田地自然是不用交税的,所以一些香火鼎盛的大佛寺都有钱得很。

  事实上佛寺不仅很有钱,还很有群众基础。

  定时来礼佛上香的达官贵人信众自不必说,这部分人每年都心甘情愿地为佛寺贡献不少香油钱。

  除此之外就是佛寺之中开设的这些“廉租房”,佛寺占地广阔,多建些禅房对外租给读书人,既能小小地创收一把,又能在士林之中撒下一颗颗种子,将来这些读书人出人头地,自然会反哺佛寺!

  盛景意两人再往前走,便是佛寺的悲田院和施药院。

  悲田院其实是安养院,用以收留一下无家可归的鳏寡孤独,施药院则是有寺中精擅医术的僧人留守,替一些看不起病的穷人看病,甚至还给他们赠药。

  这也让佛寺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变得更为特别。

  柳三娘正在给盛景意介绍着悲田院和施药院的情况,她们身后就响起把有些熟悉的声音:“这不是柳娘子吗?”

  盛景意转头看去,一下子便瞧见了上回去千金楼给她们看病的老方。

  老方背着药篓,须发乱翘,造型有些狂野,显见是刚从山上下来。

  他眯起眼看了看旁边的盛景意,笑呵呵地道:“这是盛小娘子吧?你带这娃子来礼佛?”

  柳三娘应道:“对。”她和老方寒暄起来,“方先生采药去了?”

  老方说道:“那是自然,顺便带几个小和尚认草药。”

  他说着往身后努了努嘴,只见他身后缀着四五个脑袋光溜溜的小孩,大多才十岁出头,最年长的瞧着约莫和盛景意差不多大,长得倒是唇红齿白。

  那小僧人双手合十,彬彬有礼地朝盛景意几人见礼:“几位施主安好。”

  盛景意笑吟吟地回道:“小师父好。”

  隔着面纱,她只露出一双笑眉弯弯的眼睛,不过那星眸亮亮的,叫人越发好奇她到底长什么样。

  小僧人只与她对视了一眼,赶忙收回视线,心中念了句“非礼勿视”,便不再多言。

  老方天没亮就带几个小孩上山,早有些不耐烦了,摆摆手让小僧人们回去补他们的早课。

  赶完了人,老方朝盛景意两人邀请道:“你们来挺久了吧,不如进来喝碗茶再走,免得路上渴了没地方歇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