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六宫粉黛无颜色第17节(1 / 2)





  妙云说:“贫道与这孩子缘分一场,也该为她添些嫁妆,夫人莫嫌弃。”

  妇人目呆了一瞬,笑的微微露牙,唇上口胭嫣红:“怎会,小女怎敢再劳师太如此破费,太贵重了。”

  妙云道:“当得,贫道也无什么继承人,这些都是家父生前的珍藏,还有些东西留给师妹们养老,吾已写下遗嘱,另三百亩水田,一处百十来亩的果林,姑苏南郊三十亩的茶园,连这道观,待师妹百年后皆是茜儿的。”

  妇人颔首再三表示谢意,心想女儿这十年的苦真真值了。

  正说着,妙清和妙霜牵着少女走进来,身形袅娜玲珑,梳着熨帖的垂髻,两边戴着坠米珠的发绳,绾成蝴蝶结,身上穿着崭新的道服,俊强地低着头,不肯看母亲一眼。

  妇人泪水已流下来,哽噎的几乎说不出话,近十年未见的女儿,果然出落得貌惊天人,那眉眼仍是幼时的轮廓,那肌肤吹弹可破,如美玉生晕。这孩儿自生下那日她就知道,长大成人时必容颜绝色,果然!“茜......儿......”说着就要过去拥抱入怀。

  少女下意识往妙霜身后躲了躲,全身散发着抗拒的疏离。

  妇人心中酸涩难忍,哭出了声:“茜儿,我是娘啊,你不记得了吗?儿啊,你瞧娘一眼,娘千盼万盼,终于等到了这一日,你不想娘吗?”

  少女无动于衷,拽着妙霜的衣角,眼眶涩的难受,好似进了沙粒,想揉出来,却不得不忍着。

  妙云道:“茜儿是一时不适应,夫人也莫伤心,你们母女连心,过得几日便好了。”又对少女说:“师傅自小教过你的,父为天,母为地,生身之恩如山岳,快拜见母亲。”

  少女的小嘴不安的努了努,这才松开手,慢悠悠走出来,还是不看母亲,款款弯膝贴地,磕了一个头,口中念道:“慕容茜给母亲大人请安。”

  妇人心里更加难过,泪水滚滚落下,这孩子如此听别人的话,却对生母完全冷漠,她是在怨恨着母亲啊,她以为母亲弃了她,殊不知这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煎熬思念,罢了,来日方长,总会叫她知道谁才是至亲血脉。

  伸手握住女儿的肩扶她起来,少女把头低的更低,乌莹莹的头发垂滑下来遮住了大半的脸,这一头发是如此的相像,妇人用帕子拭着泪,抽泣着,伸手抚摸女儿的脸颊,心痛不可遏,她十月怀胎的骨肉,错过了多少年的成长,直叹命运不公。

  少女一靠近母亲便嗅到了她身上的脂粉香,有些不适应,鼻子只想打喷嚏,努力忍住了,闻着闻着,又感觉夹杂着难言的熟悉气息,与记忆深处的什么契合了。

  忍不住抬起脸迅速看了一眼,只觉母亲肤如细瓷,眉如柳丝,眼尾隐隐几许线纹,唇畔浮着梨涡的浅印。与记忆的一个剪影重叠,而后愈发明晰,竟是刻骨铭心,猛然几个画面跳过脑海,很小的时候被她抱起亲吻脸蛋,揽在怀里喂点心蜜饯,拍着她讲《农夫和狐狸》的故事,和......被无情地推出去......

  一直想不起她的模样,连名字都不曾知晓,一直以为忘干净了,自己本就是妙真观的孩子,却原来,那些记忆里的碎片只是被时光的积尘掩盖着,那痛,也一起破土而出。

  她又倔强的低下了头。

  妇人抱她入怀,双臂收紧,再也不愿松开,少女满是不适应,本能的想逃开,却怕伤她的心,只好耐着性子。妇人抱着女儿,只觉身躯极柔软,骨纤肉丰,娇巧到了骨子里,手感颇好。“我的儿,可想煞娘了!”

  抱了一会儿,妙清道:“贫道已收拾好了厢房,夫人且住几日,在寒舍过了端阳节,不知饮食可有什么忌讳?爱喝什么茶?后院已备好了点心,请移步用些。”

  妇人擦干泪,转而赔笑道:“不打搅了,若是吾等便罢了,此处幽静风景又好,适宜养生,奈何外头还有小犬和一众兵士,委实不方便。”

  妙清脸色难看,如割肉般不舍:“茜儿这就要走吗?”

  妙云赶紧说:“那用罢饭再走,师妹,你们快去预备。”

  朝妙清使了个眼色,意思是不要当着茜儿乱说话。妇人忙不迭拦住,讪讪道:“不劳忙碌了,午饭我们上来时已在镇上用过,晚饭还早,我们要快些赶路,傍晚前到镇上的驿馆,明早启程出吴中郡,赶在他爹六十大寿前归家,这便告辞了。”说着鞠了个躬,再次感谢多年对女儿的教养之恩。

  妙云三人见状也不好挽留,只好忍痛送别。

  少女扑进妙云怀中,终于哭出了声,死死抱着不愿放开,妙云极力不当着她流泪,免他不舍,殷殷道:“吾儿回去后要知书识礼,孝敬爹娘长辈,友爱兄弟姊妹,为师十七岁入道出家,一生波澜不起,心静如水,却也平淡如清水,仔细想来,或亦是无味无趣,自狭自隘。道法自然,只愿你破蛹成蝶到那广阔的天地中去,到锦绣繁华中去,体验人生百炼,遍尝世态千味,也不忘秉持初心,澄心清意以存之,见其始终,方得真正的抱元守一。”

  少女哭着点点头,心里想着,今日无奈走了,回去应付他们一二月便归来,为师傅侍疾,侍奉二位师姑养老。

  一行人往外头走,妙云不忍相送,只说身弱见不得风,少女含泪放开了师傅的手,一步一回头,妙清和妙霜出来送,出了二院,又出前院,对着太乙天尊和一贞先师执了个礼,被母亲牵着手走出大门。

  田埂外的油菜花依旧金灿灿,一望无际。

  少女走的极慢,母亲不由连连温语催促,沿着陌上小道,身后的道观渐行渐小,行了一二里,路途变宽,两辆高头大马车停在那儿,另十来匹骏马,十几个身披甲胄挎着刀的兵士,马车旁侧身立着一个身形高大,体态魁梧的盛年男子,身穿宝石蓝窄袖长袍,腰间系着蹀躞革带,两臂戴着鹿皮护腕,束发宝冠,微眯着眼望着她们,少女一眼认出了他,脱口喊出:“四哥!”

  男子笑了,对她摆摆手,起身正站,专注凝望着她。

  少女眼眶微湿,脚下不由加紧了步履,眼前浮现他提着枪杆拦在门口,打退了一众家丁,衣袍上沾着血迹,又威风凛然地威慑着那些人,身躯如泰山磐石,最后被父亲打了一个巴掌倾颓.......他那么拼命的想要保护妹妹。

  待靠近了才知道比妹妹高出一肩半,妙清和妙霜不禁感慨一母所生的孩儿如此不同,男儿伟岸挺拔,女儿却娇小玲珑,造物果真奇妙。

  哥哥眼眶也是湿的,少女心头一酸,哽噎着又唤了一声四哥,慕容康已是二十六岁的年纪,整个人老成练达,双眉棱角分明,目光清朗坚定,下颔隐隐有胡须冒头,拍拍她的肩,手下俱是怜惜,安慰:“没事了,放心回去,哥哥现在能保护得了你了。”

  少女更生感动,哥哥没变,还是是那个强要担当的四哥,忽觉那个家也不是那样可怖了,至少有这一抹温情在。

  “走吧。”

  少女终于想起母亲的姓氏,从前那些人唤她:温姨娘,温氏。

  妙清哭了出来,一把抱着少女不放,少女自小只见过她利落果毅的样子,今日乍然这样,方明白师姑外表刚烈内心柔软,不禁愈发难过到了极处,也抱住她哭成了泪人,妙霜也连连拭泪,温氏在旁看着,心头甚为不悦,这是她的孩儿啊,不过托付她们照看了几年,怎地到像她要抢走人家的孩儿似的,至亲生离死别的样子。

  妙清哭道:“儿啊,师姑自小对你严厉,总是罚你训你,想叫你把我这一身的本事都学精益,你恨师姑吗?”

  闻言温氏眼中迸出了怨毒,暗暗攥了攥手中的帕子。

  少女泪声噎噎:“只是惧怕过,后来我病了,师姑不眠不休抱着我,照顾我哄喂我吃药,自己熬出了黑眼圈,我就知道了,师姑心里很爱惜我,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,我便也很爱师姑。”

  妙清哭的欣慰,抚摸着那柔软的发:“我的茜儿,我的孩儿,那浊世艰难,人心险恶,你若烦恶了便回来,师姑等你,妙真观永远是你的家。”

  少女欣然点头,说:“不用很久,我很快会回来。”

  温氏上了马车,不停地好言催促,兵士们接过了姑子们抬来的箱笼,抬上另一辆马车,装不下,又拿来绳子绑缚到两个车厢后头。已近申时正刻,却是容不得再耽搁,不得不走了,两个嬷嬷推搡着少女上了车,掀开车窗布帘,探出头,伸手紧拽着妙清的手。

  慕容康蹬足跨马,兵士们也整装上马,分两队护在车两旁。

  车轮随着马蹄辘辘转动起来,越转越快,妙清小跑着不肯放手,追了一里多路,跑得气喘吁吁,少女心疼只好先松了手。马儿跑得欢快,妙清被远远甩在了后头,然后越来越远,越来越小.......妙真观匿没在油菜花的海洋。

  车辆绕过了重重山弯,田垄变成了山林,脚下的路也变成了黄土大道,记得初来时枫叶那样红,不过须臾间,已是匆匆十年光阴,既注定了要离散,为何相遇?难道这天底下的合都是为了分而始终吗?

  望着绵延的山脉,泪眼迷朦,那日辉西斜,那云腾雾霭,那山后的竹林下有冒尖的新笋,那山坡上雨后遍生菌子,那一波泉水清凉微甜,那寒潭美味极了的冷水鱼,一切的一切,无限眷恋。

  小时候问师傅为什么泉水是甜的,师傅说,泉水是地下水,许是地下岩层有含甜味的石英岩。这样的水烹茶煮饭,总是可口香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