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爱国学霸穿到50年后第15节(1 / 2)





  晚风吹起了她们的发丝,易师姐如释重负地深呼了一口气。

  “刚刚我老公打电话来,说孩子会喊妈妈了……”易师姐轻轻地说,语气有点哽咽:“但是我却不在她的身边。”

  宁蔓华了然,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,面对生活的重压,言语太轻飘飘了。

  刚读博时,当易师姐得知意外怀孕后,第一反应是晴天霹雳,这完全是从hard模式直接升级为地狱模式啊!

  一番纠结后,她还是选择了咬咬牙把孩子生下来。幸好自己的实验不需要接触生化试剂,孕期反应也不算严重,她磕磕绊绊挺过了孕期。

  预产期前,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要看看这个世界,那天上午,她还在实验室里泡着,突然就发现羊水破了。众人一顿手忙脚乱把她送到了医院,当日下午,她喜得一枚软萌软萌的女儿。

  但是,生下女儿后,她才发现生活更难熬了。

  虽然有老公和婆婆的帮忙,但每天还是一地鸡毛。哺乳期的每个晚上,女儿每隔两个小时就醒,她总是迷迷糊糊地抱起孩子来喂。

  第二天6点一睁眼,她又开始忙碌的一天,在实验室泡到晚上11点,有时做实验晚了,回到家里,女儿可能为了等她,还在闹脾气不肯睡觉。

  等女儿再长大一点了,易师姐发现,自己错过了孩子第一次走路、错过了孩子第一次喊妈妈、错过了孩子每一次打疫苗……孩子每个值得纪念的成长瞬间,作为妈妈的自己,总是在实验室里。

  在实验室里,她总是很要强,她不希望别人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歧视她,或者照顾她。她也不希望因为自己,让一个还愿意接纳女博士的导师改变观念。

  如果她算不上一个称职的妈妈,那她希望自己至少能做一个称职的科研工作者吧。

  “师妹,这可能是我们要经过的坎吧。”易师姐脆弱的眼神里,透露着一丝坚定:“但我不想放弃,这条路我已经走了这么远了,我想等我女儿长大后,她能看到,自己的妈妈是个很优秀的人哦。”

  本来好好地煽情着,拭去眼泪,易师姐猝不及防地补充道:“当然啦,我希望她健康快乐地长大就好了,千万不要读phd啊!”

  宁蔓华忍不住上前,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,温声鼓励道:

  “师姐,你已经做得很好了!加油,我们能行的!”

  第19章 灵感忽迸发

  两天后,本学期的第一场科学报告会在阶梯教室举行。

  物理系两个班的学生陆陆续续进场,很快就把位置占得差不多了。

  宁蔓华一走进教室,就感到一道道视线落在她身上,有好奇的也有探究的,各种窃窃私语也传到了她的耳边。

  “那个证明了世纪猜想的学霸就是她吧?”

  “是啊,她真人比上镜还好看啊!”

  “听说人家都能进组了,好羡慕啊!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?”

  “醒醒吧!你现在进组能干嘛?扫地还是拖地?大不了就是个打杂的!”

  “亲生室友,求求你做个人吧!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现在,宁蔓华对这些话已经免疫了,可以淡定地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。

  她是刚从实验室赶过来的,教室里已经没有多少空座位了。这时,许莹对着她挥手喊道:“蔓华,来这里!给你留了位置!”

  这举动引得整个教室的视线都看向了许莹,她倒是大大咧咧的,不甚在意。

  宁蔓华笑了笑,快步走了过去,坐下后还给她和邰书兰每人塞了一颗糖。

  望着宁蔓华脸上明媚的笑容,围观的众人内心:“这样的仙女室友去哪领?国家包分配吗!”

  课前5分钟,热学课的授课老师袁教授提着水杯,阔步走了进来。

  袁教授身材干瘦,常年穿着得体的衬衣和笔挺的西装裤,打着一丝不苟的领带,一双圆框金边眼镜透露出丝丝书卷气息。他环视一周,喧哗的教室很快安静了下来。

  作为燕大校友,袁教授毕业后曾在海外留学多年,且有丰富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工作经验。回国后,他就被钱主任请回了燕大当教授。袁教授给学生上课很有一套,从不照本宣科,而是会按照逻辑和历史脉络,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。

  这次的科学报告会就是由他策划主持,他安排了8位学生轮流上台演讲,每人20分钟,内容自选,既可以是杂志期刊的研究课题,也可以是自己的经历和实践,演讲后还要接受同学的提问。

  物理1班班长宋泽是第一位进行展示的,他给大家分享了量子力学中看似诡异的量子纠缠理论。这个理论曾引发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之间激烈的“世纪论战”,甚至将意识这种可怕的概念带入到了物理中。

  宋泽站在台上时英气十足,滔滔不绝地讲了20分钟后,他雄心勃勃地说了一番结束语:“我深信,量子纠缠理论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,一旦取得突破,将会带来物理学的新一轮发展!”

  “去年底,米国成功建成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。”邰书兰温声细语地介绍了这种更为先进、更灵敏的探测器,用以捕捉时空的“涟漪”——引力波。在最后,她不无感慨地说道:“我们什么时候,也能拥有自己的探测器,聆听到宇宙的天籁之音呢?”

  此时意气风发的少年们,终将褪去稚嫩,去追寻他们的梦想。

  他们也许不会想到,就在十多年后,华国就将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,也将实施自主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。

  在这个浪漫的国度,今天的神话,将变为明天的现实。

  紧随其后的同学,既有说讲宇宙大爆炸的,也有讲集成电路的,还有讲信息高速公路的……各种前沿的观点碰撞,思想的火花四溅,燕大兼容并包、独立开放的精神与气质展现无遗。

  最后一个登场的是宁蔓华,因为最近研读了很多与课题组相关的文献,她决定与同学们分享noboa技术可能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带来的革新。当然,她讲的都是公开文献资料,并不涉及保密内容。

  “noboa技术最早出现在米国的通讯、汽车等领域,近年来,它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被人们看好。如果我们能把它应用在高技术武器装备上,带来的将不是渐进的技术革新,而是一次跨越式发展……”

  宁蔓华一边介绍着,一边随意地拿起一根粉笔,掰成两半,就在黑板上写起了板书。冰冷的公式和数字在她笔下仿佛有了生命,徐徐流淌着。

  站在讲台旁,袁教授赞赏地看着她,频频点头。

  这个学期还没开学时,袁教授就听说了宁蔓华的名字。开学后这两个月,她的名声就更大了,连校长都嘱咐大家要好好栽培她。